淡江媒體報導

【人間福報】 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 吳嘉麗

刊登時間 2014-06-29 撰寫 人間學堂/作者:阮愛惠 報導來源連結

在台灣的婦女運動史上,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婦運團體——婦女新知基金會,自一九八二年成立以來,以刊物、座談、活動的方式,喚起女性自覺,並以遊行抗議、遊說修法及推動女性參政,推行性別平權等各項體制改造,催生了「優生保健法」、「性別工作平等法」等法案,也與其他團體共同推動了「性別平等教育法」、「民法親屬篇的修正」等案……,它是台灣婦女運動的先行部隊;它的發展進程,正是台灣婦運史的縮影。現今研究台灣婦女議題的後學,都一定會提及婦女新知對婦運的貢獻。 婦女新知是在戒嚴年代,由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元貞為首的一群女性知識分子,以「婦女新知雜誌社」之名登記成立;幾位核心成員都出自人文及法律背景,唯一出身科技界的,就是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嘉麗。 擔任考試委員 關照考銓政策 一九七六年,吳嘉麗自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歸國後,任教於淡江大學,因李元貞的帶動而投身婦女新知各項工作。自此,在化學專業之外,吳嘉麗行有餘力,長年關懷婦女問題,且延伸到性平教育議題的探究。後來她更在全國婦女團體的推舉下,於二○○二到二○○八年入閣擔任第十屆考試委員,從制度面關照國家的考銓政策。 隨著時代進展及不同的社會需求,其他婦團如晚晴協會、婦女救援基金會、高雄/台北的婦女新知協會、主婦聯盟、女性學學會、女書店等亦分別受婦女新知的影響而紛紛成立。婦女新知歷經換血、交棒,現今仍以穩健的腳步,持續協助女性尋求自我成長及處理性別平等議題。 台灣婦女運動自一九八二年起至今,已有很大進展。雖然新的問題仍不斷發生,但對於走過三十年的婦運前輩而言,在交出可觀的成績單之後,已然完成階段性任務。 基金會史料資料庫 移交淡大 今年三月十七日,一套完整記錄了婦女新知創設至今所有留存下來的數位化史料──「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資料庫」,在吳嘉麗的促成下,移交給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作硬體設備的維護及管理。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是考量資料庫的永續經營,另方面,也希望提高這套史料的能見度及識別度,讓更多使用者使用。 吳嘉麗指出,「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資料庫」包含婦女新知出版的雜誌《婦女新知》以及《騷動》季刊,典藏內容涵蓋歷年倡議的婦女權益議題報導、評論、專題討論與運動記錄。她說:「這個資料庫是自二○○九年起,執行國科會的國家史料數位化計畫,以四年時間完成的。原本資料庫軟硬體均由婦女新知基金會管理,但考慮民間團體的人力及設備,為永續經營與保存,才移轉到淡大。」 三十年來,婦女新知走過的婦運足跡如散落的珍珠,這套資料庫的建置就像用線串起粒粒珍珠,成為一串耀眼亮麗的項鍊。吳嘉麗視這串珍珠項鍊為她生命中的至寶,因為這串項鍊連結了她和多位婦運戰友的情感及記憶,也襯映出她生命的豐美質感和面貌。吳嘉麗希望將這串珍珠鍊傳承給子孫,雖然對他們而言,這些資料已非「新知」,卻是他們溫故知新、鑑往知來的養分,也是他們對婦運前輩理解和致意的途徑。 赴美念書 進入自由開放社會 身為女性,吳嘉麗雖成長於保守的四○年代,但出國留學之前,她並未覺察太多性別差異的處境;對於家中只有男孩是依族譜命名、祭祖時奶奶上前磕頭的排序還在哥哥之後等現象,她當時也覺得天經地義。 中學時吳嘉麗各科成績都很好,當她決定念化學相關科系時,導師的建議是「男生念化工、女生念化學」;台大化學系畢業後,吳嘉麗申請到獎學金赴美念書,一下子進入到自由開放的社會,彷彿眼前一亮。她說:「同學號召去聽彭明敏演講,校內也有反越戰的各種活動;全校助教為了爭取加薪而大罷工,這些都是我從未見識過的。後來台灣發生了釣魚台事件及退出聯合國;中國方面則有文化大革命及尼克森的乒乓外交,我視野大開,也開始關心成長的台灣社會!」 從生活話題 談到社會議題 一拿到博士學位,吳嘉麗和先生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回來台灣工作更有意義。她表示:「當年我的台大同學幾乎百分之百出國,再回來的很少;我是班上第一個回來的。」她的先生,前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當年和她有志一同,早她半年到淡江大學化工系任教。 半年後,吳嘉麗一到淡江化學系報到,先生就介紹她認識當時「激進」的婦運學者李元貞。她和這群朋友常聚會,形態類似小型讀書會,彼此做專業的交流。吳嘉麗說:「我的專業是植物化學,但我很難談嚴肅的化學研究,於是我就談家庭/廚房化學。我們從各種貼近生活的話題,慢慢談到社會議題;從自己出發,接著關心社會。」吳嘉麗被帶領著從婦女運動的角度切入,一步步開展她對社會、國家的關懷。她說:「我常說,我參與婦女團體的活動,好像是去呼吸新鮮空氣,跟我實驗室的氣氛完全不一樣!」 至今,吳嘉麗仍深覺化學專業之外的關懷和參與,讓她得到非常多滋養、成長與友誼。她鼓勵年輕人,不要只侷限在一個領域,嘗試多元接觸,為自己多開一扇窗。 認真教學 帶學生上山採植物 雖然熱心社會事務,但吳嘉麗對教學研究本業一點都未輕忽。她永遠充分準備,習慣在上課前五分鐘就進入教室;為了引起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她常拿新聞或廣告和學生探討其中的化學原理,讓學生覺得化學知識與生活相關、是有用的。吳嘉麗研究苔蘚植物的化學成分,過去每年都帶學生上山採植物,有時甚至跟學生一起睡通鋪。 更讓婦運同志津津樂道的是,吳嘉麗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滿,不但鰜鰈情深,而且一兒一女也都學有所成。先生曾憲政亦是婦女運動很重要的精神及經費贊助者。吳嘉麗說:「雖然我小時候從未自覺性別議題,但我一直受母親教誨的影響:『人要靠自己,不要想依賴別人』,我從未有過要找一張長期飯票的念頭,從來都告訴自己要自立自強。」 用半輩子努力推動「性別平等」的吳嘉麗說:「性別平等,其實就是基本人權,簡單地講,就是『尊重他人,尤其是身邊親密的人』,要站在他人立場看事情。」 帶領學者 成立女科技人學會 像吳嘉麗一樣,過去以科技背景參與婦運的女性很少,一方面是所學的隔閡,另方面也因科技女性在職場上幾乎難以分身。吳嘉麗在退休之前幾年,全力投入推動科技領域的性別議題,她接下國科會「性別與科技規劃推動計畫」的主持,到今年七月,三年期間規畫了多項活動,不僅舉辦國內及國際的女科技人研討會,拍攝女科技人紀錄片,製作大型傑出女科技人海報巡展,還到各校座談、演講、或以工作坊形式討論科技領域的性別議題。除了鼓勵年輕學子、尤其是女性,選擇科技領域,也期望影響政策,提升改善女性在科技領域的處境。 吳嘉麗指出,目前台灣的大專院校中,廣義科技領域的女生約占三分之一,但碩博士以上、乃至教授職級,女性人數一路下滑,更遑論管理階層或企業領導人了。孩子以及年輕女孩缺少典範可以學習,如果請他們說出一位女科學家的名字,幾乎所有人都只說得出「居里夫人」。 團結力量 讓環境對女性更友善 二○一一年,吳嘉麗帶領了一些科技領域的女性學者,成立「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初期成員只有五十多位,其中教學單位占了百分之八十,二年多來,會員成長至一百五十餘位,也有男性和業界的會員,台灣英特爾公司更加入成為團體會員,她們希望透過團結的力量,互相合作,讓科技領域環境對女性更為友善。 學會平時以信件和女科技人電子報作為交流園地,每月寄出超過一萬兩千份。今年學會還特地為小朋友策畫、出版了女科技人生涯故事繪本《築夢飛翔,我的世界宇宙大》,介紹包括輸血醫學之母林媽利、泌尿科醫師張美玉、高科技主管劉麗雲等人,以及各行各業的女性成長故事,讓孩子看到這些不同世代、生活在我們周遭的阿姨、姐姐,如何突破性別限制,進入科技領域,自在地成就了自己。 退休後的吳嘉麗仍忙碌異常,但心境上卻十分輕鬆。現階段的工作,能把她畢生最相關的「女性」與「科技」兩大主題結合在一起,不亦快哉!對於「老之將至」的體能狀態,吳嘉麗十分安然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