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教育部電子報】 淡大《黏稠的記憶》紀錄片 喚起對土地的珍視與記憶

刊登時間 2012-09-13 撰寫 529期 校園papago 報導來源連結

一提到淡水,你會立即想到什麼?好吃的鐵蛋或者是眼睛所看到的美麗海景,還是一棟棟紅磚紅瓦西洋農莊的味道的建築物?在年輕一代的淡水人應該忘記殼牌倉庫所代表的是過去的臺灣被殖民下的歷史。淡江大學資傳系三年級11位同學為喚起每個人對這片土地的珍視與記憶,花了4個多月的時間拍攝淡水殼牌倉庫歷史的紀錄片《黏稠的記憶》,透過鏡頭與分享,讓人重新審視歷史的價值,檢討近幾年政府的開發與建案,讓更多人認識這群為了文史而默默付出的人們。 策劃人陳俞諠同學表示,被留下的歷史遺跡,在許多人們眼中,這些建築只是相片的背景,卻很少深入了解背後的歷史意義。殼牌倉庫是全臺唯一的產業古蹟,不但見證了淡水的發展,也見證了百餘年來淡水政商勢力自私的基因:在地開發與維持人文與自然生態平衡上,經常變成衝突的選項,這樣的衝突週而復始,從清朝直到現今。透過這個產業古蹟,我們追溯許多重要,卻未被重視的記憶,我們呼籲社會需要更多在地的關懷。 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殼牌倉庫的故事,淡大學生重新編修《黏稠的記憶》,其中加入新的動畫設計和說明。紀錄片分為兩集:上集《黏稠的記憶-生根》,主要講述殼牌倉庫的由來與演變。從19世紀中期,從范嘉士來臺,嘉士洋行到淡水落地生根,後由殼牌公司併購,成為油槽倉庫及油運地點,描述當時各國外商對這塊土地予取予求的故事。下集《黏稠的記憶-萌芽》,主要講述淡水殼牌倉庫如何成為淡水環河北側快速道路建案的關鍵因素。這群淡大學生們訪談在地的文化工作者,敘述這群人為土地發聲和努力的過程。片中也記錄古蹟修復與社區大學成立的過程,以及殼牌故事館的未來展望與經營。 導演林昆良同學表示,文史領域的前輩們對這部片的肯定,是讓人最爽快的,他們毫不吝嗇的和我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看事情的角度,讓我們重新去認識與關心臺灣這片土地。這是第一部描寫殼牌倉庫與淡水歷史發展的紀錄片,這座倉庫也見證了百餘年來政商勢力深入淡水的過程。 指導老師楊智明表示,由資訊傳播系的學生貢獻所學,針對淡水殼牌倉庫的歷史,從採訪、腳本企劃、拍攝、後製到策展播出,執行整個紀錄片從概念發想到,影片公播上網的過程。紀錄片團隊透過這個產業古蹟,追溯許多重要卻未被重視的記憶,紀錄片的目的,在於呼籲更多的在地關懷,共同關心地方發展。